Skip to Content

講者:BE17 Claudia  ICF – Associate Certified Coach


在本次 Parent Coaching 講座裡,統域邀請曾擔任優勢領導工作坊 BE33教練,並具有國際教練聯盟ACC (Associate Certified Coach) 專業認證的 Claudia,分享她育兒經驗的教練之道。育有一名女兒及一對雙胞胎兒子的她,精彩而仔細地剖析同時兼具父母與教練角色,該如何處理親子情緒課題,支持孩子腳踏實地滋養築夢道路,彼此齊心協力走得越來越順遂。

首先,父母對孩子的期望、要求與堅持到底來自於哪個出發點?
是父母的框架,又或是期待源自內在恐懼?哪些才是符合孩子當下真正的需求呢?

每一位孩子,自從脫離母體,便已是獨立完整的個體,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生命篇章。也就是說,父母僅為孩子降臨人間的一條路徑,自哇哇墜地於熱鬧非凡的世界,開始體驗人際關係及克服人生關卡。 每個人,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,生命中的課題皆不相同。因此,適當的距離創造美感,正如同親子關係也得鬆弛有度,我們可以嘗試勇敢地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生命的樂趣,讓彼此都有空間可以自在呼吸,並真實袒露地做自己。

如此一來,雙方的關係也會更加親近和真誠。

當孩子面對學習上的壓力、挫折與不耐煩情緒時,我們該如何引導他們保持學習熱忱?還有該怎麼做,才能幫助孩子持續在個人領域進步,突破原先的不足,最後縮短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呢?

Claudia 分享,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在讀書與學習才藝的過程中,便曾質疑過考試與分數的意義,不明白為什麼做任何事都要經過分數的評估?而分數高低對自己的影響又是什麼?此外,隨著學習的年份向上增加,不論是學業還是才藝課程,難度都提升了很多,這讓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心力去鍛鍊學業和琴藝;因此,在時間的推移中,無形的壓力和挑戰開始讓女兒緊張到喘不過氣,興起了放棄小提琴的念頭。

針對女兒的情況,Claudia便問了女兒:「為什麼當初會想學習小提琴呢?」女兒回答:「因為琴聲真的太美了,美到我想時常聽見那個聲音。」Claudia繼續問:「那麼現在課程的難度增加了,妳的想法有改變嗎?」女兒思考了一下,那份喜歡小提琴的心情竟然又浮上心頭了,她說:「我還是想要學,因為我深深地被琴聲吸引。」

帶領孩子回歸初衷,回想夢想啟程的出發點,是很關鍵的一件事。

父母親,或許可試著引導孩子思考:繼續努力下去所帶來的成果和快樂,是否能超越耕耘時的枯燥乏味,還有自己有什麼新發現?藉此讓孩子釐清最初想學習興趣或從事行為的動機。

接下來,再向孩子分享自己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,並且好好地傾聽孩子對自己的要求與期待,藉由彼此的討論與協調,將雙方的標準調和到一致,如此一來,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目標不但達成了平衡,也有共識要一起努力完成某個目標,降低了孩子對於學習的抗拒。

此外,父母也不忘要提醒孩子,過去他們所累積的進步和成就讓孩子檢視至今為止到底走了多遠,進一步覺察到自行努力過後得來的回報、成就感與喜悅,結果或許會比想像中還多——而這關鍵,又能再激發起孩子的學習動力。

做為父母的我們,得全然地信任孩子,相信即使自己不插手,也能作為見證者支持孩子度過艱難的挑戰。告訴他們,爸媽一直都在,並且會在他們需要時提供幫助,為孩子心理建設一張保護網,即使在學習過程中碰壁、困惑也不自我設限,懂得適時向父母求助。

Claudia 在講座中提出了四種類型的親子情緒教養方式:

1.感情忽略型 (Emotional Dismissing Parents):當孩子表達情感需求時,父母消極不處理,久而久之形成彼此疏離淡漠的關係。

2.感情指責型 (Emotion Disapproving Parents):面對孩子的情緒宣洩,父母不但不接納,還指責、檢討孩子的情緒,長期下來降低了孩子欲向父母袒露心情的分享意願。

3.感情放任型 (Laissez-Faire Parents):不去和孩子溝通、解釋情感問題,無條件地寵溺孩子以轉移其對情緒課題的注意力,導致孩子無法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任,認為凡事有父母撐腰。

4.情感教練型 (Emotion Coaching Parents):父母像教練般正面積極地聆聽孩子的內心感受,並藉由尊重、平等的態度重複敘述孩子先前所說的話,幫助其重新審視情緒、尋求舒解情緒的解方,養成孩子獨立消化情緒、解決衝突的能力。

上述四種分類,父母親們可以對照現實狀況,是否有吻合上面描述的情境,以及各種教養方式的差異性;由此對比,找出適合目前親子關係的手法,並考慮以什麼情境和類型開啟新的互動關係?

Claudia解釋,Parent Coaching中的「情感教練角色」,即是當孩子在自己面前顯露情緒時,不將其視為衝突;相反地,將其當成拉近自己與孩子關係,重新建立連結的好機會。

究竟,我們該如何與處在情緒當中的孩子溝通呢?

首先,先讓自己保持平穩情緒,避免自己在孩子展現尖銳言詞或激動情緒時失去冷靜,想像自己是艘風平浪靜的大船,沉穩地承接住孩子想被父母看見、聽見的情感需求。

再來以聆聽和接納代替批評,告訴孩子,你可以在我面前全然地表達真實的情緒,並接續「覆述」孩子說過的話,幫助他們重新梳理情緒,詢問在問題上卡住的癥結點為何,以及是否有困難期待自己能支援。不知不覺中,經過幾次的雙向互動,孩子便將培養獨立思考、應對情緒問題的能力。

「我們為人生設下的目的與使命,就好比行駛船隻時抬頭看見的北極星,作為對照人生航道的標的物。」—— Claudia


覺醒,意味著永遠有機會調整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,就連我們先前所設下的框架,也是彈性且可變動的,而非一成不變。Claudia邀請所有人,一起成為「覺醒父母」,踏入這甜蜜的挑戰,創造父母與孩子間的雙贏關係。

當我們更有意識地修正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模式時,不用害怕自己犯錯或是沒能好好地和孩子溝通,因為人不可能時時刻刻保持完美,只要懂得在情緒風暴過後、平復心情,針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就好——真心的聆聽、支持、看見,正是親子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互信基石。

每一次的溝通,都是新的可能性,你準備好一同踏入這旅程了嗎?